电子气体是高科技产业重要的“源”材料,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支撑材料。业内人士表示,中国半导体行业要实现从跟踪走向引领的跨越,电子气体的突破将是重要一环。
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刻蚀、清洗、外延生长、离子注入、掺杂、气相沉积、扩散等要使用大量的电子气体,且电子气体的纯度对芯片质量影响很大。随着集成电路制程节点不断缩小(已经走到10/7纳米),对电子气体的颗粒度和杂质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因此,集成电路技术快速发展,对电子气体的品种、数量、质量、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根据国际半导体协会(SEMI)的数据,2016年全球半导体用特种气体市场规模为34.7亿美元,2017年增长到38.9亿美元,增长率为12.32%。按照这个增速,2018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在45亿美元左右。
据了解,目前,国际上电子气体产业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时期,全球半导体用电子气体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,美国空气化工,法国液化空气、普莱克斯,德国林德,日本大阳日酸之和占比94%以上。
国内的半导体用电子气体市场也主要被国外厂商占据,其中空气化工、普莱克斯、昭和电工、英国BOC、液化空气和日本大阳日酸6家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85%。中船重工718所副所长王少波在接受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半导体用电子气体国产化将大幅降低中国芯片制造商的制造成本,提高中国芯片制造业的竞争力。但由于存在很高的进入门槛,目前电子气体的国产化率较低。“半导体制程过程中用到的83种电子气体,其中有35%已经实现国产化,还有35%正在国产化,30%还未进行国产化。半导体产业用的7种大宗气体仍被国外公司垄断,但中船重工718所已立项完成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,在德淮半导体公司成功应用,未来将大力开拓市场,实现国产化。”王少波说。
电子气体难全面进入IC领域的三大原因
电子气体生产的瓶颈很多,从原材料纯度开始,到合成工艺、对温度和压力的控制,再到提纯方法和分析方法,以及产品充装过程中对杂质的控制,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。
从技术层面来看,国内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生产高纯电子气体的能力,但是国内电子气体的生产商还不能全面进入集成电路等领域。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从应博士向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分析了三点原因。
第一,本土电子气体的生产和供应商规模较小,不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和国际巨头公司相比,国内的供应商总体来说体量较小,目前大多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占领一点市场份额,从而导致价格快速下滑,利润很薄,甚至“赔本赚吆喝”。国内电子气体企业缺少提升创新能力的资金,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资源。
第二,质量稳定性问题。电子气体,特别是高纯电子气体是影响电子器件可靠性和成品率的重要因素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对电子气体的纯度要求也越来越高,经常需要6N级(99.9999%)甚至更高的纯度,并且对电子气体质量的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苛刻。“举一个例子,如果一种电子气体产品,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通过验证,这样的纯度和质量要求就被锁定了。芯片制造商不希望看到产品的质量有任何变化,即使是纯度的进一步提高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。所以电子材料生产过程的任何改变,包括更换原料供应商、生产工艺的变动等,都必须及时通知芯片制造商,他们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验证。由于国内企业生产的电子气体发生过多次质量事故,因此,影响了芯片制造商对本土电子产品的信任度。”许从应对记者说。
第三,国内电子气体产品的包装、储运未能和现代电子工业的要求接轨。为了节省成本,很多企业在包装、储运等方面降低了要求,为此出现过种种问题。
电子气体需求量大本土化呼声日益增高
目前,世界半导体工业中心正呈现向中国快速转移的趋势,因此中国对电子气体的需求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。中国高速发展的半导体产业要求关键的电子气体要尽快实现本土化,并保证稳定的供应。
“特别是一些依赖进口的品种,如激光气等,必须尽快实现进口替代,以保障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。”许从应向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表示,“电子气体多为易燃、易爆、剧毒,属于控制范畴,进口非常麻烦,运输周期较长,这严重制约国内光电子、微电子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。另外,电子气体作为核心关键原材料,广泛地应用在国防军工领域,因此,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一些高纯电子气体列为敏感战略物资,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,实施禁运,严重地影响了国防、军工、航空、航天事业的发展。”
但要真正实现电子气体的大规模本土化,摆脱对进口材料的依赖,依然任重道远。许从应认为,电子气体企业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兼并重组,减少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的浪费,优化资源的使用,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。企业还要更新理念,引进6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,配备了解IC制造等电子工业工艺制程的应用工程师,提供配套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。他还建议,国家应该在资金投放和税收政策等方面,积极引导兼并重组,帮助强的企业变得更大更强,让弱的企业、管理能力差的企业融入强的企业或自然地退出市场。此外,通过政策激励,充分引导社会上的资金参与电子气体产业建设,帮助企业做大做强。“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在5到10年内形成一到两个大型的、专业全面提供配套产品和全方位服务的、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电子气体材料企业。”许从应最后说。
任何一种电子气体要打入半导体制造领域,至少要面对三个难关:验证气体的性能、量产实绩以及客户端的认可程度。王少波告诉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,目前在电子气体国产化进程中,通过客户的测试验证、取得客户的认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。因此,他认为,发展国内电子气体产业,需要国家落实和完善对该类企业的财税、资金等优惠政策支持,加大财政资金、大基金和金融部门的扶持力度,引导集成电路厂家使用国产电子气体,从而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,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做大做强。从企业的角度看,应努力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,加大对电子气体共性、基础、关键技术的系统研发力度,提高品质意识、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水平,用连续、稳定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。
节选自中国电子报、电子信息产业网